故宫博物院收藏傅抱石山水画作26幅。其中有年款者11幅:1943年1幅,1944年3幅,1945年4幅,1946年2幅,1949年1幅。无年款者15幅:在重庆歌乐山金刚坡绘制的6幅,在南京绘制的7幅,余者2幅。
傅抱石夏山图轴

点击查看高清图:https://en.dpm.org.cn/dyx.html?path=/tilegenerator/dest/files/image/8831/2007/1196/img0014.xml
《夏山图》轴,近现代,傅抱石绘,纸本,设色,纵111cm,横62.5cm。
本幅自题:“夏山图。癸未立夏后二日,新喻傅抱石制。” 钤“抱石之作”白文方印、“新谕”朱文椭圆印、“抱石斋”朱文方印。又有郭沫若题:“万山磅礴绿阴浓,岚色苍茫变化中。待到秋高云气爽,行看霜叶满天红。甲申十一月十日恩来兄由延飞渝,十六日来赖家桥小聚,求得此画嘱题。郭沫若。”钤“沫若”朱文长方印。
癸未为1943年。甲申为1944年。
全图采用截景式构图,崇山峻岭的崔嵬壮阔被进一步强化,以硬笔散锋写就的石壁巍然峭拔,山间升起的淡淡青烟四处流动,一文士执杖携童在万木葱郁的小径上信步而行,本应浓重湿润的暑气似乎已被满目青翠的群峰所吞噬,消散得无影无踪。虽然图称“夏山”,却没有炎炎烈日与潮湿空气带给观者的沉闷之感,反而使人感到凉爽畅快,正是画家匠心独运之妙。
1944年,周恩来在重庆赖家桥与文艺界人士相聚一堂,向画家求得此图。之后,历经战乱,屡次迁徙,竟得完璧,幸甚幸甚。1949年后,藏于中南海。后归故宫博物院珍藏。
傅抱石山水人物图轴
点击查看高清图:https://en.dpm.org.cn/dyx.html?path=/tilegenerator/dest/files/image/8831/2007/1231/img0002.xml
《山水人物图》轴,近现代,傅抱石绘,纸本,设色,纵153cm,横41cm。
本幅自题:“甲申三月,新喻傅抱石,重庆西郊金刚坡下。”钤“抱石私印”白文方印、“往往醉后”朱文长方印。
甲申为1944年。
画面笼罩着沉郁凝重的气氛,远山如障,雄伟浩荡,千岩万壑,草木华滋,几处清流细细如线。山石密树之间的小路上二儒者似在遥相呼应,畅游其间,乐而忘返。画家运笔不拘一格,潇洒落墨,以笔锋的转折表现山体的构造,自由挥洒,一气呵成,以求情深意切、天趣自成的艺术效果。
此图为郭有守捐献。
傅抱石山水清音图轴

点击查看高清版的傅抱石山水清音图轴:https://en.dpm.org.cn/dyx.html?path=/tilegenerator/dest/files/image/8831/2010/2152/img0004.xml
《山水清音图》轴,近现代,傅抱石绘,纸本,设色,纵98cm,横45.3cm。
本幅自题:“山水有清音。乙酉三月抱石作。”钤“抱石私印”白文方印、“往往醉后”朱文长方印。
乙酉为1945年。
图写山中暮秋景色,树木的叶子已为秋风吹尽,散落林间,一片萧索孤寒之气。远处一线瀑布自天而降,轰然有声,近处水流淙淙,泊泊不息。水阁中,文士凭栏站立,似在聆听由远及近的水声与林梢间往来穿梭的风声混合形成的天籁之音。一时之间,令人体会到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山石不用散锋形成的抱石皴,而以浓淡不一的墨色表现肌理,有清雅宜人的气质。以宋代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水调歌头•醉吟》中“山水有清音”一句为题,反映出画家寄情山水、向往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的心态。
此图为郭有守捐献。
傅抱石松林策杖图轴

点击查看高清版的傅抱石松林策杖图轴:https://en.dpm.org.cn/dyx.html?path=/tilegenerator/dest/files/image/8831/2008/0680/img0009.xml
《松林策杖图》轴,近现代,傅抱石绘,纸本,设色,纵97.5cm,横45.5cm。
本幅自题:“乙酉三月,抱石金刚坡下山斋写。”钤“抱石私印”白文方印、“往往醉后”朱文长方印。
乙酉为1945年。
图写苍松之下,老丈回眸远眺,但见千峰危耸,漫山苍翠,百尺飞泉仿佛银河倾泻,令人感叹。此作构图与众不同,并未像惯常一样勾画水口,只是截取瀑布的一段,虽然无头无尾,却进一步突出了瀑布的壮阔雄伟,使无声的画面传达出声震千里的撼人气势。唐代诗人李白《望庐山瀑布水(二首)》其一曰:“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歘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空中乱潀射,左右洗青壁。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而我乐名山,对之心益闲。无论漱琼液,还得洗尘颜。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此图仿佛为其诗的真实再现,亦是画家心接古人的通神之作。
此图为傅抱石夫人罗时慧捐献。
傅抱石雪景山水人物图轴

点击查看高清版的《雪景山水人物图》 :https://en.dpm.org.cn/dyx.html?path=/tilegenerator/dest/files/image/8831/2010/2151/img0006.xml
《雪景山水人物图》轴,近现代,傅抱石绘,纸本,设色,纵133.5cm,横25cm。
本幅自题:“丙戌首春,东川金刚坡下山斋,新喻傅抱石。”钤“傅”朱文圆印、“抱石大利”白文方印、“抱石斋”朱文方印。
丙戌为1946年。
图上万木凋零,白雪皑皑。淡淡的墨色染出阴沉的天空,衬托出清寒的气氛。雪山寥寥数笔,笔墨恣肆,简洁概括。林间小径,一位老者在童子的陪伴下行进,使观者仿佛能够感受到踏雪的声音随着人物渐渐远去的背影也消散于远方。尽管人物形象不大,但体态动作刻画得一丝不苟。人物的设置为静的出奇的山野带来了些许声音与动态,更好地衬托出群山雪后初霁的空寂。
此图为傅抱石夫人罗时慧捐献。
傅抱石渔归图轴

点击查看《渔归图》 高清图:https://en.dpm.org.cn/dyx.html?path=/tilegenerator/dest/files/image/8831/2010/2151/img0004.xml
《渔归图》轴,近现代,傅抱石绘,纸本,设色,纵66.5cm,横34.4cm。
本幅自题:“己丑三月,写于洪都。新喻傅抱石。”钤“傅”朱文圆印、“抱石私印”白文方印、“抱石得心之作”朱文长方印、“往往醉后”朱文方印。
己丑为1949年。
此图风格清新,取雅淡风韵。群峰起伏,松柏泽被,山间隐约得见寺庙的红墙,仿佛可听到悠扬的钟声飘荡在幽谷之间。尽管“抱石皴”尚未达到画家晚期信笔所至、皆成神妙的境地,但已挥洒自如,收放得法,形成粗放中蕴含精微的艺术效果,独具面目。画面一角,渔夫肩扛扁担行色匆匆,全然不顾青山绿屿、无尽的山色。人物不大,却也勾写精到,须发眉眼一丝不苟,归家的急迫心情跃然纸上。
此图为傅抱石夫人罗时慧捐献。